建構NPO社會創新能力的六大元素
01-4_news_picture01

責任編輯

【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創新】

根據訪問了美國145位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的調查指出,80%的領導者認為創新是當務之急,然而其中僅有40%的機構實際投身規劃,主要原因如下:
1. 受訪者表示,若想不到新的解決方式來面對無數的社會挑戰,將無法達到他們期望的大規模影響力。
2. 快速變遷的外在環境、與其他單位為所需資源競爭。
3. 受訪者了解,持續提供一樣的服務已不能滿足目前的需求, 但對於大多數非營利組織領導者來說,要打破既有狀況並不容易。

【建構社會創新能力的六大元素】 研究發現,欲建構組織創新能力,有六個常見的元素:
1. 催化型領導(Catalytic leadership):促使員工解決重要問題。 催化創新的領導力:
․ 樹立激勵人心的願景
․ 定義要關注的問題和成效,賦予在這些範疇內發揮創新的自由
․ 建立他人值得效法的行為榜樣

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領導力是六大創新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環。

2. 好奇心文化(A curious culture):員工得以超越日常工作,對假設提出質疑,並建設性地挑戰彼此的想法及現狀。 具有好奇心文化的組織:
․ 促進溝通、合作和信任
․ 鼓勵批判性思考和辯論
․ 重新思考物理空間

創造出讓員工、志工或其他合作夥伴,可以問「what if?」、「why not?」、「what’s next?」的環境。

3. 多元化團隊(Diverse team):擁有不同背景、經驗、態度和能力的多元化團隊,能夠提高組織產生突破性創意的能力。 擁有多元化團隊進行創新的組織:
․ 僱用具有多元性的員工,如不同的背景、能力,以及專業技能和經驗
․ 協助團隊更好地利用多樣性
․ 協助員工可以帶領並對多元化團隊作出貢獻

如何確保維持多元性、擁抱可能產生創新思維的衝突觀點,而非在過程中同化多元性,是非營利組織管理上的挑戰。

4. 開放邊界(Porous boundaries):外部的訊息和見解得以進入組織,且能在組織內部流通。 具有開放邊界的組織:
․ 與內部共創解方
․ 徵求(crowdsource)組織外部的聲音和見解
․ 投資員工、關係及系統,支持知識的流暢交流

開放邊界拓展了創新的空間,不同的見解得以橫向流動。

5. 新點子路徑(Idea pathways):提供識別、測試、將概念轉化成解方的結構和流程。 具有新點子路徑的組織:
․ 系統地產生新計畫
․ 使用清晰明確的標準、指標和方法測試新計畫
․ 排序並評估最有潛力的計畫

根據結果顯示,已經建立新點子路徑的非營利組織並不多,但是事實上,建立清晰的新點子路徑和流程來引入創新,並不需要大量的時間心力。

6. 資源支持(The ready resources):資金、時間、培訓和工具,對於支持創新工作至關重要。 具備資源支持創新的組織:
․ 提高和開拓財務資源,為創新提供彈性資金
․ 構建員工專注於創新的角色任務,同時實現現有的方案
․ 投資、支持相關技術、工具和培訓

創新最大的挑戰往往是要挪出時間為未來打算,卻時常被眼前的工作困住。

創新很少來自神來一筆、一次性的突破,創新能力是透過時間的累積培養出來的,需要系統性的探索、實驗以及嘗試錯誤。 我們也可從中了解,創新不是一蹴可幾的解決方案,創新能力的建構也不僅有單一方式。非營利組織領導者必須將自己的想像力和經驗帶到挑戰中,找出最適合各自組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