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歐洲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以下簡稱歐盟執委會)2017年出版的「歐洲社會創新的願景及趨勢」(Vision and Trends of Social Innovation for Europe)指出,歐盟目前正面臨人口縮減、高齡化社會、家庭結構改變以及GDP下降及其對於就業及景氣的影響等挑戰,而社會創新被視為面對這些挑戰的方法之一。
歐盟執委會將社會創新定義為為尚未被市場或公部門解決的社會需求找新解方,同時也賦予人們更多能力,並創造新的社會關係和協作模式。換句話說,社會創新是一個協作的過程,來自不同領域的組織和個人(包括服務使用者和提供者)聚集在一起解決新社會問題或改善解決舊問題的方式,從而創造公共價值。
「歐洲社會創新的願景及趨勢」一文中提到七個在社會創新領域的新興趨勢,及其面對的挑戰或機會:
1. 機構能力建設(Institutional Capacity and Wellbeing) 面對社會變遷及其伴隨之新趨勢,機構需有足夠的能力迎接挑戰,並發展出有效且永續之應對方式。 在公部門可觀察到的趨勢是E政府、數位服務管道的建立。雖然隨著數據量的增加,安全隱私、資訊整合等問題愈趨困難,研究顯示互聯網技術的確能夠提升公共服務,而技術與社會創新相結合,也有助於實現加速社會融合等政策目標。 此外,私人企業也更積極提供福利,促進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例如在許多歐洲國家,企業提供兒童、老人照顧服務或是健康保險,通常比高薪更來得吸引員工,帶來雙贏局面。
2. 民主和信任(Democracy and Trust) 人們對於公共機構及民主過程的信任日漸益減,學術界、企業、媒體甚至是非營利組織也被視為是政策制定者(policy-makers),而非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the people)。2017年的調查指出,歐盟28國對於四大主流機構(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媒體)的信任程度不到50%。更有甚者,僅有15%的民眾相信現行的制度可行,而有超過一半的民眾不相信、三成的民眾不確定。
在這樣的情況下,網路成為一個有力的工具,透過智慧型手機及社群媒體,有效提高民主的責信、透明、溝通、效率及參與等程度。然而數位民主也有可能遇到挑戰:
• 邊緣意見可能會被忽略
• 假新聞、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s)、同溫層(echo chambers)、目標客群廣告(targeted advertising)等
• 紙上談兵而非實際參與或執行(如懶人行動主義slacktivism)
3. 技能和工作的未來(Skills and the Future of Work) 科技的日新月異、工業4.0、全球化、家庭結構改變及全球遷徙都為勞力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轉變,同時也伴隨著許多挑戰與機會。
• 就業市場:無論是公部門、私部門或是第三部門,都致力於就業市場的創新,嘗試讓就業市場變得更容易且具有包容性。
• 共享經濟:如Uber、Airbnb,除了開拓嶄新的經濟來源方式,也為既有商業模式及法規架構帶來挑戰。
• 創業/新創:創業成為一種生活哲學,創業趨勢包含科技創業,例如在加密貨幣或人工智慧等領域有許多新的創新發展;具有社會使命的社會創業;內部創業,提供員工在既有機構中創新發展,為產品或服務帶來更多影響力。
• 創新學習:Education is the new currency (Uwe, Combuechen, Director General, CEEMET)。教育或技能的增進不僅限於正規教育,需要不間斷的創新學習,以面對持續變遷的未來社會。
4. 互聯網技術和線上線下互動(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On-line/Off-line interactions) 互聯網技術根本性地影響社會創新的各種主要趨勢,不只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也創造了新的溝通、社交、互動、消費及分享方式。利用數位技術服務帶來社會變革和影響已經越來越常見,而其中的挑戰在於使社會創新得以發生,而不僅僅是停留於技術本身。 社會創新在此領域主要的挑戰與機會包括利用互聯網技術來解決、克服社會經濟挑戰;數位參與、融合及素養;(促進)投資有利於社會創新的科技發展領域;小型企業及民間組織皆能受益於互聯網技術;在獲得訊息的權利和言論自由之間取得平衡;數據網絡安全、監管及數據保護等。
5. 新式金融工具(New Financial Instruments) 社會創新為金融過程及結果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最相關的趨勢是影響力投資,也就是在創造社會和環境影響的同時,兼具財務上的回饋。影響力投資的金額已從2011年的43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億美元。 影響力投資發生的主要原因包含:
• 千禧世代不將賺錢視為唯一追求價值
• 投資機構在消費者及股東的要求下開始改變
• 公部門無力提供充足資源,開始吸引私人資本進入
影響力投資具體作法包含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 SIB)、影響力基金(Impact Fund)以及被英國創投之父Sir Ronald Cohen視為是未來影響力投資主流的Outcome Payments Funds(以成效作為支付基準)。
6. 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 2014年起,超過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都市,都市是經濟成長和創新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面對眾多社會挑戰的場域,如貧窮、不平等。 為了迎接挑戰,許多都市在行政管理、與其他部門建立夥伴關係上,正在發揮新的作用,例如利用數位基礎建設增加公民參與,或是透過公私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s),將公眾利益最大化。
7. 全球相互依存關係(Global Interdependencies) 資訊、人、資金及資源的全球流動比以往更劇,相互影響的範圍和機率也較以往增加, 全球相互依存關係為社會創新帶來了重大挑戰和機遇,包含為了提高競爭力和包容性,公私部門和社會之間產生的新關係、責任消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低碳社會(巴黎協議)、循環經濟,以及提升個人及大眾對於社會環境責任意識的方法。
社會進程往往是複雜且難以預測的,社會創新的成功需要各領域各單位的通力合作,包含不同議題相關知識的全面共享,以及共同的影響力評估架構,讓所有參與其中的夥伴皆可監管已發生之影響力、潛在的負面外部影響和不斷變化的需求。此外,「歐洲社會創新的願景與趨勢」一文的作者亦指出,社會創新需以人為本,人必須是社會創新策略的核心,社會創新應更重視人的價值,以及投資和參與,而社會創新必須是政策制定時的核心,如此一來,方能以系統導向為基礎,擴大規模複製社會創新解方,實際改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