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海峽兩岸濟港澳地區慈善論壇

從慈善走向創新

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論壇於2018年8月26日至30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及包頭市盛大舉行,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以及澳門基金會聯合主辦,共計吸引了300多位來自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的政府代表、公益組織代表、企業家、專家學者參加。本文將為參與論壇會議後之觀察報導如下:

 

本屆論壇主題「中華新慈善,慈善新作為」,廣含:慈善中華,家族慈善與接力傳承、NGO與生態保護等內容,讓四地公益慈善代表共話未來發展。

論壇焦點一:中國家族慈善與接力傳承

近年來,中國家族慈善表現亮眼,年輕一代自幼接受父執輩的慈善薰陶,同時拓展國際化的視野,如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老牛兄妹公益基金會、榮程普濟基金會等皆表現亮眼。在出席論壇時。他們提到慈善是財富的第三次分配,因此,更應該強調效能慈善,善用工具、制度,從科技新工具的應用到專業管理,並透過資源整合產生更多新的慈善模式。

論壇焦點二:發布《中國慈善創新報告—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慈善創新分析》

首次發表的中國慈善創新報告,從四地公益創新出發,從中可見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之間的合作益發密切、新科技技術的運用提升,跨界合作網絡化等;引領公益參與打破組織型態,連結不同單位服務模式,刺激更多慈善創新。

論壇焦點三:NGO與生態保護

此次論壇邀請多位國際專家學者進行生態保育的分享,展現中國各地在生態復育上的努力,同時也實地參訪內蒙生態扶貧的實際案例,特別是蒙牛乳業集團創辦人從畜牧業的發展,到近年來全力投入內蒙地區的環境保育、文化教育。

這也呼應了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康曉光院長提出的「超慈善」概念。

超慈善的特色之一為彌散化,意指過去提到慈善時,主要是由專業的部門或組織在進行,而超慈善時代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在日常工作中就會加入公益元素的思考,所以當企業做公益時,是越做越精彩。第二個特色為碎片化、多元化。過去我們只要認識某個領域的大組織,大概就可以掌握這個公益領域的六、七分發展,然而現在變化之快速,創新多元,已經無法只透過幾個大組織就認識了這個領域。因此超慈善時代,總和前現代慈善(農業文明中的慈善)、現代慈善(工商文明中的慈善),堆疊形成總體慈善。

回顧第一屆的慈善論壇至今,我們從深圳、台灣到香港及澳門,交流了重大災害的應變計劃、慈善事業與政府的合作、家族慈善的治理與傳承、戰略慈善及社會創新模式。在彼此相互頻繁的交流與學習中,讓公益慈善的版圖更為擴大。在慈善思維中,我們發現慈善公益趨向專業化、制度化,甚至國際化,而在這些轉變中,透明及自律是本聯盟一直強調的精神。在透明自律的原則下,非營利組織會更自我要求及自我成長,慈善事業的發展才有可能邁向創新及永續。

 

#2018兩岸港澳慈善論壇紀實:慈善走向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