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小記】台灣捐款環境觀察-信任是最關鍵的要素

編按:自律聯盟於2020年透過「2020台灣民眾捐款行為及責信認知調查分析」,探討捐款人對於捐款之責信認知、捐款樣態描述、行為,以及對於公益團體的期待,並分析描繪台灣捐款公益現況。訪談小記為捐款人訪談及問卷結果之主題式摘要短文。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捐款人普遍對於非營利組織應展現責信的認同程度高,也較傾向捐款給具備責信力的組織,由此可見台灣捐款人對於非營利組織應公開、透明、負責任的要求。近年來,非營利組織因募款或經營而引起爭議的事件時有所聞,大眾媒體爭相報導,相關討論也在各處發酵,在和責信認知相牴觸的基礎下,部分捐款人對於某些公益團體產生了不信任,例如受訪者A9即提到對於ABC單位的質疑,並指出他對於該單位看法的轉變:

「在ABC單位還沒有被批評之前,我覺得ABC單位是一個很公平、很好的單位,但是最近就變成一個不可信任的(單位)。... 所以說你講說你要捐助給誰,做哪些事,要公開透明,確實有做,贏得捐款人信任很重要,如果捐款人不信任你,只要一次,就像ABC單位...只要曾經一次的話,你做一百件好事,只要一件事不好,人家就會覺得你的信用是完全破產的。」受訪者A9

也由此可見一旦有了一個負面的印象,就很容易長遠地影響對於該單位的看法。換言之,非營利組織信任的累積不易,如有爭議發生,很容易影響到一個單位、甚至是整個公益領域的信任度。如同受訪者A7所言,「負面的新聞報導會影響捐款意願,但正面的不見得。」近幾年來的公益團體新聞及爭議,或許也可回應蓋洛普公司2019年的調查中,台灣人顯得較不信任公益團體的結果,相較全球平均相信公益團體的人52%,不相信的32%,台灣人信任是40%,不信任公益組織則占41%。

另一方面,受訪者A3則是在公益團體爭議事件中,點出溝通的重要性。他分享他對於這兩年XYZ單位買辦公大樓所引起的爭議的看法,認為公益團體員工應有好的環境,單位方能永續經營,所以購買辦公室這個行動本身沒有問題,而是公益團體在此之前有沒有妥善地跟捐款人好好的溝通:

「我覺得重點還是在,他應該要有責任去跟大家溝通他有這一個計畫,他打算花這筆錢。當你在捐款的時候可能撥個1%到他的這個計畫裡都好,但這個就是需要被溝通的事情。」受訪者A3

同時,受訪者A3也指出,雖然這個案例並非所謂公款用作私人用途,他個人也認同購置辦公室的必要性,可是他也理解這是目前很多捐款人比較容易關注的事,因此若缺乏積極妥善的溝通,可能就會產生負面形象,甚至會直接連帶到後續捐款收入的降低,如同前述受訪者A9對於ABC單位看法的轉變,及其長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雖然公開、透明、責信的非營利組織及公益環境是捐款人的共識,然而信任的累積並不容易。非營利組織應公開透明、妥善溝通;對於捐款人來說,監督不能只掛在嘴上,需要大家落實責信行動,並且提升整體思考的能力,如受訪者A3反思,認為捐款人也應負起責任:

「唉,其實我說實話,我覺得最主要還是要提升整個社會對這件事情的思考能力,因為我覺得很多人在捐款,尤其是台灣人,愛心氾濫的狀況下、很多人丟錢了事。他丟錢了事也就算了,他丟完錢以後發現說,對方好像不是用作他想像的那個狀況,他們的反彈就會很大。可是我覺得一切的根源都是回到,大家需要重新去思索到底捐款的意義在那裡,他真正想達到目的是什麼,他如果真的把這個全捐出去,他是不是有做過妥善的調查、他是不是信任那一個接受他捐款的單位。如果真的要提升這個全部的流程的話,最根本是整個社會集體的意識。」受訪者A3

一方面是公益團體應如何更適切地揭露相關營運資訊,及其與捐款人之間的有效溝通仍需持續建構,另一方面則是捐款人在現今資訊爆炸的社會中,如何落實責信行為,獲取非營利組織訊息、確認資訊來源的可信度,及對其產生判斷的獨立性思考,都是建構良善捐款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捐款中信任是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