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小記】捐款人眼中值得捐款的非營利組織

編按:自律聯盟於2020年透過「2020台灣民眾捐款行為及責信認知調查分析」,探討捐款人對於捐款之責信認知、捐款樣態描述、行為,以及對於公益團體的期待,並分析描繪台灣捐款公益現況。訪談小記為捐款人訪談及問卷結果之主題式摘要短文。

 

對於某些受訪者來說,一個值得捐款的非營利組織,首先要能夠認同其組織理念,如受訪者A1所言,「會看重組織理念…看他們想要鎖定哪一個議題,對於這個期待是什麼…」,並且願意支持該組織所欲解決之社會議題、瞭解該組織服務的方向及對象,如受訪者A2「他們想要幫助的對象,或是他們的目標,剛好跟我平常有重視的議題是有相符合的,我可能就會往這方面捐款。」,甚至是未來發展目標及願景。


同時,非營利組織的財務透明也十分被捐款人看重,組織需能夠說明如何運用經費及其流向:

「我覺得第一個一定是他財務公開、透明,讓大家知道他到底運作的項目有哪一些,他到底怎麼運用他經費,這個就是最基礎的。」(受訪者A3)

「財務透明,幫助的目標對象必須要清楚地寫出來。」(受訪者A7)

上述受訪者所言,同時也帶出了對於組織服務績效的期待,在服務的內容要能夠對應募款經費被具體落實的同時,組織的服務也要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受訪者A9)」。除了對於服務效益的期待外,身為非營利組織從業人員的受訪者A1,則進一步說明對於服務單位「工作方式」的重視:

「因為我們也是在社福領域比較久的,就會知道有些工作方式對於個案不是那麼好的,比如說一直直接給予物資,可能會造成個案對資源的依賴,像這樣的單位我就不會選擇他。」(受訪者A1)

另一方面,受訪者A1,對於值得捐款的非營利組織的要求,在服務效益及工作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了組織內部財務流程的概念,認為組織能否開立收據是一重要指標:

「因為我的認知是若他開得出合法的收據、有勸募字號,他就是一個合法的組織,內部財務流程是健全的,他才會有辦法可以開出一張合法的收據。」(受訪者A1)

透過一張合法的捐款收據的開立、以及募款專案是否有申請勸募字號,可初步瞭解一個單位的合法性,及其內部流程是否順暢。而一個非營利組織是否具有清楚明確、合理的內部流程可反映出該單位的組織治理能力。

然而,除了組織治理能力外,也可看到部分捐款人會進一步透過對於組織領導階層的判斷,利用排除法,優先排除某些組織,例如受訪者A3即言,「關於就是那些組織運作的人…有一些就很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可能有一些爭議的那種,我也不會考慮。」


受訪者A6也提出了不同面向、但類似的顧慮,「單位創辦人或負責人是否有跟政黨有過度連結,例如若有環保團體,創辦人跟傾向開發的政黨有過度連結,會讓人有疑慮。」


此外,也有部分捐款人首重的是非營利組織的知名度,如受訪者A8認為一個值得捐款的非營利組織,「一定要有知名度,比如說就是電視廣告阿,或者是說FB…Yahoo的信件、頁面都有,這個至少去可以相信說他是值得捐款的,比較有公信力、有知名度啦。」


受訪者A8也相當認同有形象好的代言人會增進對於該組織的信心,「…原則上其實我覺得有知名度,而且形象很好的藝人,他願意去代言,表示他對這個單位也有信心…我覺得這個都會造成我們捐款人信心吧。」


受訪者A2則表示若是同樣是他關心的議題的募款專案或組織,他會將知名度、組織規模作為捐款判斷指標之一,「我可能還是會以比較大間、比較有知名度的為主,比較有規模的,會覺得他們整個團體比較有制度…組織運作比較良好。」


#捐款者認同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