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行為的改變對公益團體的影響-以雲端發票為例

編按:自律聯盟於2020年透過「2020台灣民眾捐款行為及責信認知調查分析」,探討捐款人對於捐款之責信認知、捐款樣態描述、行為,以及對於公益團體的期待,並分析描繪台灣捐款公益現況。此文為「2020年台灣公益團體責信度與捐款人意識研討會」活動紀實。


近年來環保意識逐漸高漲,政府也順應推廣發票無紙化,期待民眾減少紙本發票的使用。過往紙本發票可以在民眾消費後,順手將發票投入任一公益團體的發票捐贈箱中,若民眾要捐贈電子發票,則需要在購物前或後多一個步驟,在紙本發票轉換到電子發票的過程,對公益團體的影響是什麼呢? 

什麼是傳統發票?電子發票?

目前發票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傳統發票,含三聯式、二聯式、收銀機及電算機發票(2021年1月1日起停用)等,第二種則是電子發票,包含有實體紙本的電子發票證明聯,以及無紙本、利用虛擬載具歸戶的雲端發票。


過去只有紙本發票時,捐贈發票的來源包括受捐贈公益團體自行派人前往回收擺放在各處的發票箱,或由消費者自行郵寄、親送至受捐贈機關或團體。在推行電子發票時,政府也配合公益團體的需求,推出「愛心碼」作為無紙本電子發票捐贈的管道,並於107 年6月,正式將無實體電子發票修正為「雲端發票」,納入《統一發票給獎辦法》,同時因受捐贈機關或團體擴大為社會福利團體、學校、政黨等機關或團體(內文統一討論範圍為受捐贈公益團體),故修正愛心碼為「捐贈碼」。

雲端發票捐贈的特性及趨勢

考量到雲端發票所產生的不同捐贈情境,政府研發出不同的捐贈方式,在消費前、消費當下、以及完成消費後,都有機會捐贈雲端發票(如圖一)。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謝棟梁副主任表示,對於大多公益團體來說,在全臺各地設置發票箱的時間人力成本高,而雲端發票捐贈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特性,有助於提高中小型公益團體受贈發票機會;而雲端發票提供查詢、自動對獎、中獎通知及獎金匯入服務,受捐贈公益團體也可以節省發票募集、管理、對領獎的人力及成本,兌現款項會直接匯入所捐贈帳戶,提升捐贈者信賴度。

從統計數計來看,雲端發票有逐年增加捐贈張數的趨勢(圖二),而受捐贈團體中獎雲端發票的金額除了106年因中獎機率,導致金額比較低之外,每一年中獎金額也逐年提高(圖三),109年1-8月的捐贈雲端發票的中獎金額已達8千4百多萬,超越前一年總和。整體而言,申請捐增碼及受惠之公益團體逐年增加,根據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的觀察,推行捐贈碼後,雲端發票捐贈張數逐年成長,募集金額也相對提高,受惠的公益團體也更普及;紙本電子發票則依循傳統發票捐贈方式,不影響公益團體發票募集


另外謝棟梁副主任也提醒,今年由於疫情影響,許多公益團體在這段期間進行數位轉型,若能在規劃整體策略時,將公益團體捐贈碼納入考量,有助於組織的服務推廣與雲端發票的募捐成效。

雲端發票對於公益團體的實際影響?

已推動28年「順手捐發票、救救植物人」的創世基金會,還在觀望雲端發票的募捐成效。創世基金會紙本發票來源除了發票點定期回收發票外,還有善士郵寄發票捐贈、義工街頭募集。回收的發票量大,創世基金會處理受捐贈發票也有固定流程,全臺每個月近3500人次、15000小時的義工人力協助發票的分類、整理成束、三次校對對獎。


根據創世基金會統計,從82年起受捐贈的發票張數逐年呈倍數成長,95年到99年來到受捐贈發票的高峰,但自100年推行雲端發票起,受捐贈張數卻逐年降低。

創世基金會面對雲端發票的主動進擊

政府為推廣雲端發票,推出許多優惠誘因,包括增開千萬獎、四大超商全面執行口說捐贈碼、大型電商平臺導入電子發票。

在推行雲端發票的這幾年當中,創世基金的數據顯示,受捐贈的發票逐年降低,為此創世基金會在99年起開始一系列推動雲端發票的募捐行動,並於100年11月2日收到第1張雲端發票捐贈,積極對外主打口號「電子發票隨口捐,919救一救植物人」。

創世基金會調查結果:多數民眾對雲端發票捐贈仍陌生

創世基金會公關社資部梁如萍副組長表示,從100年到108年,創世基金會共減少了兩億五千元的募捐發票收入,若換算成植物人每天所需的尿布,相當於9年來每人每天少了10片尿布,因此創世基金會也開始思考這中間的落差。

創世基金會於107年以雲端發票捐贈為主題、計有五千多人回覆的調查顯示,超過4成民眾不知道怎麼捐雲端發票,1成覺得捐贈方式困難,故而影響捐贈意願。而在網路購物時,近6成民眾未注意可以捐贈發票,1成則是怕退換貨而選擇不捐贈。在利用捐贈碼捐贈發票的使用上,超過8成民眾願意口說捐贈碼,同時也有8成的人不知道任一家公益團體的捐贈碼,另有6成的民眾還是習慣印出紙本發票做捐贈。梁如萍副組長總結,從問卷結果可見民眾捐發票的意願高,但是對雲端發票的捐贈流程尚不熟悉。


最後,梁副組長也認同,發票未來全面走向無紙化是必行之路,然而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民眾不知道怎麼捐,尤其消費力高的年長者,更是不熟悉線上捐贈發票的流程,因此期待政府可以提升雲端發票的親民性,使民眾對雲端發票更熟悉、更有安全感。

會後延伸討論

Q1:未兌領的獎金可否提撥為公益基金?是否有機會成為協助國內各社福機構的服務經費。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謝棟梁副主任:目前紙本加上雲端發票共有七成兌獎率,至於如何處理沒兌獎的獎金則以法律的訂定為依循原則。

但是發票中獎這種財務來源並不穩定,我們還是建議組織找到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舉例來說,近年來受企業社會責任的趨勢影響,許多企業須編製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針對公益面向也會有合作的需求,若社福團體可主動與企業聯繫找尋合作的可能,也許是一個更穩定的收入來源。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陳文良秘書長:在這邊提出個人的看法,統一發票不是公益彩券,統一發票設定目的是為了增加稅收、防止逃漏稅,而不是為了公益目的所設計,而是他剛好發展出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建議,我們在做資源開發時,若是公益性質的資源那很值得開發,若不是公益性質的資源,如果因為巧合發生,讓巧合變大是我們的工作,但不應該視所有的政府資源都作為公益使用。


Q2:統一發票未領獎的金額怎麼處理?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謝棟梁副主任:由財政部賦稅署設立統一發票的基金,未領獎的獎金會放回基金繳回國庫,因為事後都有審計部查帳,至於使用方式,則需要依循法規。


Q3:現場與會夥伴針對募捐雲端發票的分享

台灣之心戴雋哲秘書長:目前台灣之心成立八年,於成立初期就申請捐贈碼,因組織的捐款帳戶末三碼有諧音,就將這個末三碼做為捐贈碼,也開始製作許多小貼紙、卡片,包含文宣、義賣品都會印上捐贈碼。另外協會也長期主動與電商平台接洽,希望在消費者結帳時可以選擇捐贈發票給我們,不過目前主動去爭取的都尚未成功,反而有一個私人賣家,因為支持我們,在私人商城的結帳頁面上刊登我們的捐贈碼。

另外,跟大家分享我們雲端發票的募捐張數,今年預估到十二月底會有八十萬張,依過往每一期的比例去算,每一張可以換兩塊的中獎金額。


#推動雲端發票於公益團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