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世界任意門—國際接軌不斷線
【疫情新風險時代─組織永續新常態】系列論壇紀實
編按:【疫情新風險時代—組織永續新常態】系列論壇環扣疫情時代社會創新之脈動局勢,講者以各界各域的變化為切角,帶我們瞭解該如何布局「重啟地圖(relaunch map)」突圍疫情所帶來的危機,同時兼顧組織永續經營及持續創造社會共好。
在沒有疫情的日子,實地參訪或者實體會議都是常見的國際交流,但在各國開始入境限制後,組織如何將原有的國際交流繼續延續下去呢?在論壇【疫世界任意門—國際接軌不斷線】的講座中,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以下簡稱無國界醫生)王雅群台灣媒體專員、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所(以下簡稱創產所)楊佳翰副教授以及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享全球)蔡昕伶創辦人分別以非營利組織、學術單位以及社會企業的角度分享疫情下的國際交流經驗。此次論壇也特別邀請聯合線上融媒體事業部 官振萱副總經理擔任客座主持人,官振萱在講者發 表前特別分享了自身在疫情期間參加線上工作坊的體驗,並期待講者們提供更多的線上國際合作經驗。
無國界醫生,疫情下的50周年
「不受種族、宗教、性別或是政治因素的限制,協助遇難的人民並給予他們醫療照護」是無國界醫生基金會成立50年以來不變的宗旨。半個世紀前由醫生和記者一同成立的組織,在21世紀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又發展出哪些應變之道及國際經驗呢?
開拓更多元的線上分享可能性
疫情為第一線的公益團體帶來考驗,也限制跨域的交流,在全球有許多據點的無國界醫生早已建立一套國際合作的模式,因而沒有造成很大的衝擊,但依舊影響了組織內部策略的長期規劃。王雅群整理出無國界醫生的五種線上溝通形式,包含線上研討會、線上記者會、線上問答、線上前線分享與數位美術館及電影分享,前四種是無國界醫生早已行之有年的線上分享形式,以前線分享來說,「每週至少會有一次,有時候甚至會多達四五次,內部因此非常習慣線上的交流和分享。」
其中數位美術館及電影分享是疫情下的全新嘗試。線上美術館是無國界醫生阿聯酋分部企劃的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因為疫情影響實體活動而改用虛擬展場來呈現攝影作品,觀眾可以透過點擊照片瞭解無國界醫生五十年來的歷程。王雅群開心地分享:「內部討論的時候,我們覺得要是再做這樣的事絕對是可以再加強、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作為第一個作品,我們是非常滿意的。」在大環境的變動下,持續滾動修正及肯定自己的行動,是組織強化永續力的要件。
看見線上新視界

(無國界醫生基金會也整理線上研討會所需進行的事前準備建議給大家參考/圖片來源:無國界醫生基金會)
無國界醫生於疫情期間辦理了四場亞太地區大型的線上研討會,在長達三個半月的籌備期當中也有許多的發現與反饋,例如線上研討會其實比較容易抓預算,因為除了宣傳預算會些微增加外,大部分的預算都是固定的。而內部分工以及活動工作分配的 部分則需要配合線上媒介調整,包含問答環節和講者的協調,「需要與講者提前溝通,因為他們所在的地方可能一天只有三個小時有 wifi ,或者是一天只有六個小時有電源,這時就需要去了解不同地區講者的需要、方便的時間等等。」無國界醫生也利用既有的國際連結來宣傳研討會,將內容發送給不同組織、醫學院以及個人。
研討會中菲律賓以學分制度吸引學生參加研討會,參與成效為所辦國家之中最好的,但牽涉到個資蒐集與歐盟的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範)有所牴觸,文書作業因此增加。不過王雅群認為正因為有這樣的經驗,組織在未來如有再辦理相關活動有GDPR相關事務需求時,可以有更完整的準備。
而疫情中對無國界醫生內部造成的長期改變包含線上實地考察的規劃、建立多樣化供應鏈以及網路培訓中心等。王雅群也提供了無國界醫生在多樣化供應鏈擴展的近期案例:「在阿富汗的活動因為不可抗力因素而終止或者是被迫轉移時,我們利用新的培訓中心來增加當地支援,比如說,當地婦女在婦產科以及照料病患的培訓,而不是單純像以前一樣從別的地方移進人手。」而網路培訓中心的建立則是為了未來無國界醫生在數位素材的品質與數量提升。
關於國際線上工作坊—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所
來自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所的楊佳翰副教授簡單整理出了教育單位在過去一年半經歷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疫情初期線上教學工具的研習變成熱門話題;2020年五月後為第二階段,因為台灣防疫有成,學校回到以往的教學模式;直到2021年五月的第三階段,台灣實施三級警戒,大家才開始使用線上教學工具,也參考國外的線上教學經驗;直到2021年九月時的第四階段,大家逐漸習慣實體和線上教學的切換。
「工作坊裡面,你幾乎不會看到有人是愁眉苦臉的」
近年設計思考工作坊很常用於議題發想上,對於楊佳翰來說,工作坊也算是一種教學型態:「很多人跟我說他們在工作坊中更認識自己、認識土地。它當然跟教育現場是有關的,因為工作坊可能可以讓學生有比較多的學習成效。我們也開玩笑地說工作坊對抗的是大家睡著這件事情,卡謬說,有些人睡著說夢話,而我們(老師)在別人夢中說話。」而工作坊加上設計思考後則讓過程中的思考被看見並討論,因而成為設計學院的常態。
成大創產所從2017年開始舉辦三地工作坊,與香港浸會大學以及日本京都大學合作,一個禮拜內在三個城市進行不同的工作坊,工作坊議題皆不相同,從共享空間、銀髮議題、地方創生到SDGs等等社會設計領域關注的議題皆有。實體工作坊中有許多活動是讓學生們很有收穫的,包含面對面的討論、場域探查、與在地人以不同語言訪談等,而台灣學生出去後也可以體驗不同國度的文化、氛圍,「會有國際工作坊的原因其實就是跨文化,到別的 國家討論別的國家的題目,訪談別的國家的使用者,它跟在成大作類似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甚至找到去實習去交換的可能性。」
「我覺得工作坊裡面,你幾乎不會看到有人是愁眉苦臉的。」然而線上工作坊和實體之間確實有差異,「像是半夜兩點一起做事情,線上工作坊當然也會做到半夜兩點,可是是孤單的兩點,實體的時候大家一起奮戰為了明天的成果發表,這些東西(在疫情中)其實都消失了。」
重新思考只有線上工作坊可以做到的體驗
疫情後轉為線上工作坊時,雖然參加人數和國家更多,但都使用相似的視訊軟體,每個工作坊的畫面都一樣是一個個的小格子,工作坊因為場地和參與者組成不同而產生的異質性也就消失了。
視訊平台以及線上協作平台的使用對於師生來說都是大挑戰,楊佳翰也在三級警戒期間發現台灣教師的數位落差:「我有一個很深刻的分享,今年三月份國外的老師請我協助做線上分組,我跟他們說我不知道要怎麼分組,我在台灣沒有做過這件事,非常不好意思的事情就是我們的老師其實是有數位落差。」因為意識到數位落差,在後續舉辦線上工作坊時,楊佳翰同時也訓練學生在數位應用上的能力。

(楊佳翰整理線上工作坊可以進一步思考或發展的特點/圖片來源:楊佳翰)
而實體轉為線上的過程中,楊佳翰對於線上工作坊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並引用傳播學概念:「媒介即是訊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我們對訊息的理解其實都受到傳遞訊息的媒介所影響。」並補充:「其實我覺得我們不是也不應該去複製實體的體驗,我們應該是看實體工作坊要怎麼樣重新設計,然後去複製很類似(實體)的學習成果。」
了解無國界醫生和成大創產所在NPO以及學術單位的國際經驗分享後,接下來社會企業端的銀享全球分享他們在疫情下的國際交流,以及講者們的精采問答。

銀享全球—每朵烏雲都有一線銀光
銀享全球的英文名字 Silver Lining Global 來自於英文諺語「Every cloud has silver lining」,銀享全球蔡昕伶創辦人分享其中意涵:「每一朵烏雲他其實都有一線銀光,也就是在生活困頓的時候我們總是可以期待一道曙光的到來。其實也是銀享全球一個核心的信念,我們希望可以為超高齡社會來臨帶來更多正向觀點,帶領大家一起去探索超高齡社會衍生出來的新需求跟機會。」
在疫情之下以敏捷姿態開拓更多可能性
銀享全球以工作坊、講座的形式串聯國際和在地組織實踐銀髮設計,疫情對銀享全球確實帶來不小的衝擊,原本預計到海外的四個研修團也被迫停止。研修團是銀享全球從2015年開始推動的服務,主要讓台灣、香港或新加坡的團體到高齡服務發展較完整的國家進行交流,而這幾年的積累讓2020年時有機會推出四團研修團,從中規劃了參訪、工作坊、研修等行程,並期待在過程中梳理參加團體的服務發展。
2020年的疫情使研修團行程被迫取消後,銀享全球反而探索出許多線上分享的形式及管道,以此維繫、拓展社群的交流。六月時更針對高齡住宅與養護機構、科技陪伴與交流兩大主題規劃出一系列的線上訪談影片,「透過跟海外夥伴的合作基礎,我們有機會快速鎖定對應的講者去製作訪談影片,也有機會蒐集對於線上內容感興趣的名單。」除此之外,銀享全球在史丹佛銀髮設計競賽中,根據主題邀請政務委員唐鳳以及美國和香港的合作夥伴,在線上直播分享不同國家的機會與挑戰。2020年底時銀享全球更乘勢推出線上售票的講座。
讓子彈飛一會兒「中間的積累是有機會做對應的應用」
即便銀享全球敏捷地對疫情做出因應措施,但這些線上活動卻叫好不叫座,蔡昕伶分析其中原因:「台灣非常幸運在那個時間點沒有受到疫情的衝擊,所以大家對於線上了解國際經驗甚至交流都是趨於保守的。雖然他們對於銀享全球在前瞻觀念的導入以及國際經驗轉譯拆解的連結與推動是表達認同的,但對於線上型態確實是有保留的。」
銀享全球在國際交流學習上經營,讓組織在這過程中獲得與日本開創未來的介護咖啡有合作的機會,可以每季了解日本在社區照護和共生社區上的做法,並將經驗帶給台灣社群激發出新的想法。銀享全球也和以往合作的夥伴,如荷蘭國家級的長照智庫,進一步探討數位科技在高齡與失智照護中的應用。除了國際的連結之外,銀享全球也在分享國際經驗的同時收集台灣在地團體的回饋,進而了解在地的需求,並根據需求發展相對應的線上講座,即便講座叫好不叫座,「大家不要擔心,這中間的積累其實還是有機會做對應的應用。」
在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後亟需了解疫情下鎖城的國際經驗,大家對於線上形式的接受度上升,此時過往經驗的積 累即轉換為契機,使銀享全球有機會連結英國和荷蘭的照護單位提供經驗,也藉借鏡國外作法,讓國內整體健康照護生態體系得以注入不一樣的思考、量能。
更多疫情下線上國際交流的細節就在QA當中
Q:請問三位講者,若要在線上共創時凝聚團體動力,使用者體驗的設計上有什麼要調整的呢?
楊佳翰提到最近在設計和資訊領域的熱門話題—語音介面設計(Voice User Interface, VUI),大家開始重視聲音體驗的設計,楊佳翰也分享了他在線上工作坊的做法:「我會送學生到各組,我都跟他們說不用準備什麼就是瞎聊。大家眼睛看著螢幕在思考、貼便利貼,可是大家嘴巴耳朵沒有在動,你就是進去聊天說怎麼做這東西、怎麼這麼有趣。我覺得這樣子才會比較接近實體的體驗,我們其實是希望產出效果接近於實體,所以我覺得聲音這件事非常重要。」
王雅群也分享不少抓住觀眾注意力的經驗,包含設有問答環節和觀眾互動,並用匿名增加觀眾的回答意願;也可以利用在簡報中穿插影片或切換主講人等方式,在觀眾視覺上和聽覺上切換節奏;更進階的方式王雅群也提到:「如果說鏡頭是開著的話也會讓人比較能夠維持自己的注意力。其實注意力分散是因為大家在不同的空間,桌上有這個東西可以碰一下,那邊有水可以拿一下,大家最後也許一個小時的分享可能只記得十分鐘。如果鏡頭有開著,大家就知道說當下是很重要的,我覺得也很有 幫助。」
蔡昕伶認為線上活動前的預備工作也很重要。銀享全球接觸許多中高齡的受眾,而在線上活動前就會協助參與者熟悉數位工具,透過熟悉工具讓參與者信心大增,這過程也搭建起工作人員和參與者的信任關係,並建立社群軟體群組讓參與者能在活動當下及時反應與解決問題。蔡昕伶聊起核心概念:「我覺得在整個的使用者體驗裡面,會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你使用者的狀態,然後依照他的狀態思考他會碰到的挑戰再做對應的預備,我覺得這是在轉換線上時需著力的功夫。」
Q:想請問無國界醫生基金會在前一陣子全球封城下是如何維持服務動能的呢?
面對疫情的醫療體系崩潰的確加重無國界醫生的工作量,而無國界醫生在不同任務的人手調度亦是十分頻繁的。
王雅群分享了在這狀況下無國界醫生發展出來的策略:「我們開展醫療培訓來培力當地人,之後也希望可以繼續運作這種培訓中心,因為我們並不是想要永遠地成為當地醫療系統的代表,是希望某一天可以離開的。我們都希望可以加強當地的醫療系統,他們自己可以對抗這些當地疾病。所以新冠肺炎對我們內部調整長期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是確實短時間內的衝擊很大。」
Q:改變媒介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回應至會議或工作坊的設計也都有不同的方式,可否請問楊老師多聊聊這個部分?
楊佳翰認為在做媒介的轉換時,釐清本質是關鍵:「為甚麼要把一群人放在一起做設計、做討論?有時候很多事在變動的時候,其實沒有變的才是最重要的。那反過來說,哪 些是工作坊的本質、是沒有變的?我們應該在線上環境中去重現這件事,就不需要去複製實體,應該是用線上的特性去做。」
而為了維持工作坊的各種互動,楊佳翰嘗試在線上工作坊中增加小組之間分享的頻率,讓小組之間可以了解彼此進度與互相學習;在製作原型時讓小組組員個別畫出許多版本後投票,而不是像實體一樣全組討論出一個版本;也利用工作坊剛開始的破冰遊戲讓參與者們打開螢幕鏡頭,例如以手邊的東西收集彩虹的七個顏色並開鏡頭分享。「不能變的事情以外其實都可以變,我們應該目標創造一個更好的線上體驗。」
Q:請問銀享全球疫情之下國際的高齡者照護或倡議有沒有遇到新的問題?
蔡昕伶:「所謂健康照護體系他是用來支持什麼?其實各國都在重新思量,延伸下來怎麼樣更好地支持個人跟家庭?他的健康管理或者是他有工具跟能力去做到這件事,這個才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其他所謂外圍的照護、醫療體制或輸送體系都是應該要用這樣的方式做解構跟建構。」
「所以延伸出來,到底要怎麼樣用一個很直白的方式去協助這群人?在他不同的狀態之下知道怎麼樣去管理自己的健康,並強調預防的概念,以及怎樣建構他的家庭以及社區支持網絡?」蔡昕伶分享了國際間對於醫療照護體系的討論趨勢:「過往(照護體系)其實是從資源密集的醫療端衍生出來,從醫療、社區到居家,某種程度它會開始被翻轉。」
「真實與線上越用越熟悉,對兩個世界會有不同體認」

(疫情加速人們對於數位探索的需求,同時也看見不同於實體活動的新視角/圖片來源:Kelvin Han)
講座尾聲官振萱也替講者們的分享做了結尾:「數位的應用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但是數位並不是實體世界的轉換,是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在兩個世界越熟悉,對於真實世界或數位世界都會有不同的體認。我們可以學到新方法以及開始適應不同模式,當中都會有不同的收穫。疫情期間好像也鼓勵大家很多新的看法、新的能力、新的觀點,雖然跟過往不一樣,有一些妥協,但也讓我們長出新的肌肉,越來越理解這兩個平行的時空可以為我們所用,端看我們要怎麼把資源發揮。」
#新冠病毒下的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