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研討會 活動紀實

數位時代下,公益團體會面臨有哪些新挑戰與轉機 ? 公益圈如何因應日新月異的資安攻擊、守住捐款人信任? 公益團體該如何結合數據的蒐集與應用,協助服務更聚焦、資源效率提升,跨域合作更順暢呢? 

 

11/16(三), 藉著 內政部頒發全國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與表揚111年有突出公益事蹟的績優職業團體、眾人民團體代表齊聚一堂的場合,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下簡稱自律聯盟)邀集了在產、官、學、研的重量級講者共同交流數位募款行銷策略、公益數據的應用、資安危機因應等議題,透過研究的發表、案例的分享、座談的交流,與在場的社會團體一同探討公益圈邁向這些數位轉型的課題。 

研究: 數位支付捐款崛起、兩年成長逾兩倍

活動以自律聯盟「2022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研究成果的發表揭開序幕。2022的研究針對捐款人線上捐款經驗、捐款人與公益團體之間的數位溝通、公益團體募款數位化的現況等面向進行問卷調查,從捐款人經驗中,聯盟發現,可能由於捐款人主要消費支付方式的遷移,近兩年數位支付平台 (如:LINE Pay、街口支付)於捐款人端的使用率成長雄勁、捐款方式轉向線上化的趨勢不可忽視---相較2020年仍以「現金捐款」方式居首,2022「線上刷卡方式」已取代成為捐款方式的榜首,而數位支付方式的人數比例更是較前年大增至兩倍以上(11%>>28%),隨之而來的,是組織在數位管道上的經營也越發重要。

公益團體投入數位,人力投資、工具學習是挑戰

而捐款人關係經營仰賴溝通逐步累積信任。在本次溝通數位化的調查中也發現,公益團體與捐款人使用的資訊管道、查看/揭露的資訊、資訊公開的注重點等面向呈現出高吻合度,但對公益團體而言在對外溝通數位化仍有許多挑戰。團體最主要困難都來自於「人力成本的提升」、而各種收入規模/年齡的團體最需要的協助則不約而同為「不同數位工具的學習」,兩項結果顯示出公益團體在數位化上對於相關技能人力成本前期投資壓力、以及團體普遍面對溝通科技快速迭代的擔憂。 

 

但有趣的是,在募款數位化現況中卻展現出,數位化所達成的不只是提升了捐款額,更有顯著的節省行政時間、人力成本之效,因此,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的秘書長戴雋哲也在後續分享中呼籲公益團體:「不要害怕數位化投入的前期成本而卻步,因為必要的基礎做好了,成效可能超乎想像」。 

捐款人捐後不理,組織捐後維繫成續捐關鍵

另外,在如今以公益為名目的詐騙盛行之下,事前查證、事後追蹤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研究中也發現84%的捐款人其實都會於捐款前搜尋組織資訊了解,然而,捐後還會認真追蹤的人卻掉至56%。細究不追蹤的原因主要是「因信任組織能達成目標」。這顯示出捐款的信任仰賴前期互動去建立,但也透露組織於捐款後的關係維繫的重要性。當捐款人移開注意力時,組織也需要創造使之有持續參與、關注了解捐款使用、組織工作內容的機會,方能長期維繫捐款人成為穩定的支持者。 

 

因為吃過款項不足暫停組織重要計畫的苦頭,繼而開始推動組織捐款定期定額的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的秘書長戴雋哲說:「之前我們不覺得有問題,直到我們發現捐款中續捐比率不足是導致費用不足的主因,開始透過事前就在社群行銷、預告重要計畫的推出、即時更新服務進度與數據、事後贈送捐款感謝禮、持續對捐款人喊話Call to Action維繫住捐款人,將定期定額的捐款成長了1.5倍,成功穩定計畫財源。」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陳依伶執行長也認同展現影響力成果、對捐款人call to action、以及贈送捐款感謝禮是維繫捐款人的重要方式:,她提到「我們是會將定期定額與捐款的效益寫在募款金額下,透過服務故事、SROI社會影響力評估的數據跟捐款人展現捐款使用的效益。」 

 

而自律聯盟也建議捐款人可循「捐款五守則」理性捐款: 長期「關注」有感的議題不衝動捐;習慣「估狗」組織資訊了解服務狀況;「常追蹤」捐款使用與服務進度;網路上各種公益訊息不盲捐,找公信力平台「求證」;如果可以,出錢出力幫分享、長期「承諾」支持對公益更好。不只保護善心不被濫用,更捐出對公益生態的正向影響力。 

募款數位化現況: 組織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人才需協助

而在募款面向上,公益組織的數位化又是什麼景況呢? 研究顯示出,公益組織整體在「數位願景與共識」、「溝通素材多樣性」、以及「捐款人的個資保護」等面向上表現卓越,但普遍在「品牌數位溝通」、「數據分析與應用」、以及「數位技能人才」上,則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MOMO富邦媒體科技副總 呂鈺萍也以MOMO在跟公益團體合作上的觀察呼籲 公益團體募款時在「品牌數位溝通」面向可以再加強: 「在協助36家公益團體於MOMO電商平台上進行募款時,我們發現他們普遍對於在數位管道上如何向捐款人行銷自家品牌、找到組織主要捐款人(客群)、並善用媒體去傳達訊息的能力相對弱勢,因此MOMO也在進一步在思考怎麼協助他們建立合適的數位宣傳方案。」 

資安風險應未雨綢繆,勇於面對、積極處理

而在數位轉型可帶來的效益與相應資安風險,至善基金會執行長 洪智杰分享公益組織在數位轉型上的三大面向分別為: 「服務對象端」、「組織內部知識管理與協作流程端」、以及「募款與行銷端」。此外他說: 「歸納推動數位轉型的五大挑戰分別來自 管理層的抗拒、原先工作權責定義要更清楚、合作廠商定型化契約保障不足、新系統與工具導入前期的適應、與被駭社交平台帳密等。」而要克服這些挑戰,領導者的積極參與、清楚界定檔案權限分層負責、諮詢法律提高合約保障、漸進式導入先讓團隊有感效益才大力推、分權共管帳密是解方。  

 

應援科技創辦人、也是紐約goV計畫發起者、台灣開放政府民間委員的蕭新晟,則從公益組織系統商角度切入,建議公益組織應於資安上未雨綢繆,從補漏並積極預防流程漏洞,同時也做好人員內訓,他說:「駭客攻擊日新月異,我們只能從自身弱點開始努力防範、做系統性的資安規劃(而非疊加安全與不安全的部分),遇到事件也第一時間根據影響範圍積極處理,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數據公益官民協力 企業跨域合作推ESG

最後,迎接數位轉型趨勢,也需要政府角色的參與輔導、分享重要的統計數據與資料,以協助公益團體更聚焦資源投入方向。而本次活動中數位發展部 多元創新司司長 莊明芬也介紹2022年6月剛掛牌的數位發展部多元創新司業務內容、並透過如口罩地圖、空汙監控等實際案例分享開放資料的概念,期許能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開放擁有的資料,實現更公開透明的公民社會,增進民眾的公共參與度與信任、社會服務的效率、與跨域合作的順暢度,打造數據公益生態系的循環。並邀請在場有興趣提升數據力的組織可參與數發部接下來舉辦的數據培力輔導計畫。 

 

而永訊智庫 創辦人李振北則介紹了永訊智庫如何善用數據處理技術,解析企業ESG、CSR報告書以及公益團體的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建立公益界的關鍵詞庫,藉此協助企業、公益團體雙方都可透過關鍵字的搜尋,媒合到對相同議題感興趣的合作/贊助夥伴共同推動永續議題。李振北也鼓勵公益組織可積極上自律聯盟好事大平台更新自家的財務與工作報告的數據,「因為比起掃描檔或PDF檔式的工作報告,網頁的數據其實也會更好被拿來應用、讓組織也更易被企業找到。」呈現出公益數據的應用不只對社會大眾有益、對於組織跟其他社會部門的連結和合作亦有重要意義。 

 

座談中也有公益組織向講者詢問,在數據分析與應用的面向可以應如何邁出第一步。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回應:「首要是要認識握自己組織的特性,並思考組織的資訊需求為何。」而應援科技創辦人蕭新晟補充,組織可從先「蒐集到需要的數據」開始,累積數據後,才能進一步根據不同用途分析或進行開放資料的捐贈。 

 

整體而言,儘管善用數據、科技、數位行銷推廣等工具或方法的導入能有效提升效率、強化大眾溝通募款與跨域合作,為公益團體需了解的趨勢。但各方講者也不約而同認為,在數位轉型之前,公益組織對自家組織特性的了解、主要利害關係人、溝通與資訊需求的界定,仍然為一切之根本。數位轉型的漫漫長路非一夕完成,而是組織認真評估並有選擇性的導入合適的工具,方能使科技的應用發揮最大效益 ! 

 

#2022年數位時代下的公益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