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捐款研究主題對談:多元募款管道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策略

在 2025.01.16《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的新時代對話》初步研究發表會的主題短講環節中,六位來自不同組織的講者分享了他們的募款經驗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策略,如何根據組織特性選擇適合的溝通方式,與捐款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建立長期關係。 

主題一:多元募款管道的探索與實踐

如何讓關心公益的民眾,從一次性支持轉變為長期夥伴,是非營利組織經常面臨的課題。台灣的捐款行為以小額、不定期為主,穩定捐款的比例仍然偏低,組織需要思考有效的方式來強化與捐款人的連結。此外,並非所有議題都能順利轉化關注為行動,例如本次研究顯示,環境議題雖然關注度高,但實際捐款比例卻相對較低。因此,非營利組織不僅要拓展募款管道,更需讓支持者清楚感受到捐款的影響力。在主題一中,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心路基金會分別透過不同的方式,探索如何讓單次捐款者成為長期支持者,穩固財務基礎。 

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失控的社群風暴到細水漫流的陪伴

舊鞋救命的發展可說是從一場「社群演算法的風暴」開始。最初,創辦人單純在網路上發布一張募集舊鞋的海報,未曾料想到這則貼文會在社群媒體上迅速擴散,吸引大量民眾響應。然而,這場爆紅帶來的不僅是短期的物資湧入,更讓舊鞋救命面臨如何留住這些關注者並轉化為長期支持者的挑戰。 


陶玉麟資源發展部總監分享到:「捐鞋的剛性需求或是印象太強烈,掩蓋過其他我們認為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們面臨到的挑戰,如何把只想要捐物的民眾轉化成真正認識我們在非洲做的事,然後成為長期的支持者。」 


為此,舊鞋救命積極經營數位社群,透過臉書粉專、LINE 官方帳號,以及電子報等不同的數位管道,建立更深入的溝通機制,讓關心捐物資訊的民眾可以獲取即時消息,並在日常推播中,逐步傳遞組織的社區發展計畫,讓民眾不只是捐物,而是開始認識舊鞋救命在非洲的水資源、教育與社區營造等計畫。 


此外,舊鞋救命也發現,社群平台的觸及率逐年下降,因此他們不斷嘗試新的方式來維持與捐贈者的互動,例如透過電子報發送個人化訊息,或是舉辦現場活動,讓捐贈者親自參與志工體驗,加強情感連結。透過這些方式,舊鞋救命逐步建立穩定的社群支持網絡,讓原本單純捐贈物資的民眾,有機會轉化為長期捐款人。 

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主動出擊,直接對話

街頭募款是自然環資重要的募款方式之一,透過與潛在捐款人的面對面交流,傳遞組織的理念與行動。這不僅是一種募資行為,更是與社會大眾建立連結的過程,讓更多人認識環境議題,並轉為實際支持。 


環境議題的特性,使得社會大眾較難在短時間內產生情感共鳴,因此需要更多耐心與策略性對話來引起關注與支持。孫秀如執行長提到:「環境議題不像緊急救援,沒有直接的感動點。因此,在街頭上跟人對話,讓他們認識這個議題、願意出錢來支持,是需要很多溝通策略的。」 


自然環資針對不同議題準備不同時間版本的分享內容,讓募款人員能夠根據現場狀況,靈活應對不同的民眾。3 分鐘版本適合快速吸引路人停下來聆聽,5 分鐘版本能夠深入介紹議題,讓民眾理解組織的行動目標,10 分鐘版本則適用於對環境議題有更大興趣、願意深入對話的人。這樣的設計幫助募款人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關鍵資訊,無論民眾停留的時間長短。 


此外,自然環資在街頭募款的現場完全不收現金,所有捐款皆透過信用卡授權。自然環資強調,收現金會帶來額外的管理風險與困難,透過全數位化的捐款方式,能夠提升收款管理的安全性與透明度。 


這樣的募款策略讓自然環資在街頭募款中成功培養出穩定的定期定額捐款人。時至今日,他們的定期定額收入已佔超過總收入的一半,成為穩定財務來源的重要支柱,也讓組織能安心地投入環境保護行動。 

心路基金會:募資平台只是管道,認識品牌才是王道

在數位化時代,募資平台成為許多非營利組織的重要募款管道。心路基金會認為,使用募資平台時,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平台,將平台作為輔助工具來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關係。 


劉又綺公共事務部主任指出,他們的策略是讓捐款人認識、理解心路的服務,讓他們願意在各種管道上支持,而不只是因為平台的方便。因此,心路在選擇募資平台時,會優先考量該平台是否能協助組織觸及到新的受眾,並且提供更多互動的機會,而不只是單向募款的工具。 


除了曝光與募款功能外,心路基金會也重視募資平台所能帶來的「潛在捐款人名單」。劉又綺說明:「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我就是要蹭它的流量,平台有它的流量嘛,有它的 TA(目標受眾)跟我們不一樣,那我可以去吸收到跟我不一樣的 TA。」透過募資平台,心路能接觸到更多未曾接觸過的潛在捐款人,並進一步與這些受眾建立後續關係,轉化為長期支持者。 


此外,心路基金會也發現,募資平台的運作方式影響著募款的成效與成本,尤其是不同平台的手續費比例、專案執行方式及募資門檻等,都是合作時需納入的考量因素。因此,心路基金會強調,組織應謹慎評估使用募資平台是否符合自身需求,而非盲目跟進,才能讓募款策略帶來真正的長期效益。 

主題二:與利害關係人的多元溝通

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的關係不只是單向的捐助,更需要長期的溝通與信任經營。然而,不同背景的支持者,獲取資訊的方式和習慣各有不同,例如本次研究顯示,年輕族群偏好透過社群媒體與電子郵件獲取資訊,而年長者則更依賴新聞媒體或親友推薦。因此,非營利組織需要根據不同受眾調整溝通策略,讓資訊能有效傳遞。在主題二中,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One-Forty)、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與慈濟基金會分享他們如何依據支持者的特性與需求,運用適合的溝通方式,建立穩定關係,讓支持者成為組織的長期夥伴。 

One-Forty:理解捐款人,打造專屬內容

One-Forty 長期關注東南亞移工議題,提供移工教育與文化交流計畫。不同於傳統的捐款管理方式,One-Forty 透過「捐款人儀表板」,精準掌握捐款人的樣貌與行為模式,讓組織能夠針對不同支持者設計最佳的互動體驗。 


陳凱翔執行長分享:「我們在內部有建立一個捐款人的儀表板,這個儀表板它是自動化跑的,我們所有的數據……只要有新的捐款資料進來,它就會自動跑更新。」透過這個系統,One-Forty 可以即時掌握捐款人的資料,如年齡、居住城市、捐款金額、甚至是最初如何接觸到組織等資訊,再經由進一步細分,找出不同支持者的特徵與行為模式。透過數據分析並搭配質性訪談,One-Forty 更精準制定捐款人經營策略,提供個人化的體驗與溝通,如個別感謝回饋、邀請參與特別活動等,以建立彼此的長期連結。 


然而,數據分析只是基礎,真正讓捐款人留下來的關鍵在於體驗設計,透過實際互動,讓捐款人與移工有更深的互動與共鳴。陳凱翔提到:「我們希望讓支持者在參與後,有機會進一步與移工互動,而不只是透過捐款支持。」因此,One-Forty舉辦各種實體活動,例如移工故事展覽、文化交流活動等體驗計畫,讓捐款人能夠親身參與移工的生活與挑戰,感受到自身支持的實際影響力。 

彩虹大平台:深化議題倡議,需要多管齊下

彩虹大平台長期倡議性別平權,與提供直接服務為主的社福組織不同,他們的目標是讓更多人關注性別議題,並共同投入倡議行動。鄧筑媛執行長分享:「我們的支持者可能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些人是關心性別議題的捐款人,有些人是希望參與倡議行動的志工。因此,我們需要不同的溝通方式,確保他們都能接收到適合自己的內容。」 


為此,他們採取多元的溝通策略,包括電子報、故事行銷、Podcast 及線下互動等,來與支持者維持長期的對話與連結。在電子報經營上,彩虹大平台特別設計個人化的署名策略,例如將標題設計成「親愛的○○,希望你能來」,讓捐款人感覺這封信是特別寫給他的。此外,他們也透過 Podcast,以聊天的方式與支持者分享近期關注的議題內容,強化資訊傳遞的互動感。 


除了線上溝通,大平台也積極拓展實體互動,例如在 Qpower 期間(LGBTQ+ 原創作品的頒獎典禮),邀請捐款人給予回饋並親自參與,加深與組織以及議題的連結。透過這樣的多元溝通模式,彩虹大平台讓支持者不只停留在社群媒體上,而是將性別議題帶入日常生活中,促進更深更廣的社會對話與改變。 

慈濟基金會:一場台灣中高齡捐款人的數位轉型

慈濟基金會長年在地深耕,透過組織成員與志工親自收款,建立了與捐款人的緊密關係。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慈濟也開始推動數位捐款機制,希望提升捐款便利性與透明度。然而,這是一項困難的挑戰,如何幫助志工與會員熟悉新工具,並讓習慣實體捐款的支持者接受數位轉型。 


王運敬執行長辦公室主任分享:「我們溝通的 TA(目標受眾)是長者居多,大概佔我們溝通的 60% 到 70%。所以我們後來想清楚了,我們在進行的是台灣一大群長者的數位教育轉型。」會員與志工親訪收款不僅是一種捐款的管道,更是情感與信任的維繫方式。因此,數位捐款模式的導入,不能只是技術升級,還須兼顧捐款人與志工之間既有的緊密互動。 


為了順利推動轉型,慈濟循序漸進地導入數位工具,而非直接取消實體捐款。例如,慈濟透過 LINE 官方帳號提供捐款紀錄查詢功能,讓捐款人可以自行查閱捐款資訊,提升資訊透明度。王運敬指出,慈濟在推動數位轉型時,十分注重人際連結,避免讓捐款行為變成單純的數位交易,削弱了原有的社群關係。從實體的募款轉變為線上捐款,慈濟持續努力,讓志工、會員與捐款人在建立新互動方式的同時,仍能感受到人際互動的溫度。 

結語

本次分享展現不同非營利組織如何因應捐款趨勢,透過多元募款管道與精準溝通策略,強化與支持者的連結。無論是建立穩定的財務支持,還是針對不同受眾採取合適的溝通方式,關鍵在於讓捐款人看見自身影響力,進而培養長期信任。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非營利組織需靈活應對、持續優化溝通互動策略,才能凝聚更多長期夥伴,共同推動公益行動的永續發展。

發表會簡報連結

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的新時代對話 研究初步發表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 


數位社群的深度經營(陶玉麟/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資源發展部總監) 


募資平台的選擇與策略應對(劉又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公共事務部主任 ) 


街頭募款的意義與挑戰(孫秀如/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執行長) 


捐款人互動策略(陳凱翔/One-Forty 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執行長) 


創新接觸管道(鄧筑媛/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執行長) 


在地關係維繫(王運敬/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