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益遇上群眾募資平台: 非營利組織的選擇、挑戰與可能性

2024系列研究|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的新時代對話

募資平台為台灣公益帶來新機會,也帶來挑戰。非營利組織藉此擴展受眾與行銷,但高額抽成與人力負擔增加,成為壓力來源。非營利組織面對商業化風格與較高的初期投資,也容易引發價值討論與實務困難,是否、如何與募資平台合作,仍是許多非營利組織持續探索的課題。

群眾募資平台是一種開放性質的網路場域,讓提案者能夠透過在該平台上架專案,吸引支持者贊助產品開發或專案內容。台灣的群眾募資可追溯至 2011 年,由新聞平台 weReport 開啟的報導型募資計畫,隨後於 2012 年出現以商品開發為主的商業型集資平台,以提案、集資、提供回饋品為核心的運作機制。


根據 CrowdWatch 2023 年報,全台募資平台的總募資金額達新台幣 35.6 億元,成功案件數突破 2,100 件,市場規模超過三十億元,顯見已有不小的影響力,而募資平台也成為近年來非營利組織重要的募款管道之一。


透過上架專案、設計回饋品、結合影片與社群行銷等,非營利組織得以在短時間內接觸更多潛在支持者。募資平台也能協助組織行銷推廣,或提供顧問輔導,這使得非營利組織在募款同時,還可能增強行銷能力,如數位操作或受眾經營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群眾募資平台採取的運作制度不同,最有代表性的為「全有全無」(All-or-Nothing) 及「保留所有」(Keep-it-All) 兩種制度。前者代表募資者需要在提案期間內達成募資目標,才能獲得所對應的募資金額,否則金額會全數退回給贊助者;後者則代表不論募資者募得多少金額,都可以獲得該款項,即使金額未達所設定的集資目標。由於目前台灣的募資平台多採取「全有全無」制,因此本文討論的募資平台主要為此類型[註1]。


而募資平台的使用也伴隨成本與挑戰。平台會向組織收取服務費,組織若使用廣告投放、文案設計、執行協力等加值服務,需額外付費。若專案設計有回饋品,製作與寄送成本亦由組織自行負擔。有些時候,這些成本加總甚至超過《公益勸募條例》所規範的支出比例[註2],造成組織的財務壓力與責信挑戰。


為進一步理解募資平台在非營利領域的應用狀況與合作機制,我們分別調查了三個面向:非營利組織的使用經驗與評估觀點、捐款人對平台使用的使用經驗與信任感,以及台灣主要募資平台的營運及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模式。透過問卷、訪談與資料分析,本文從三方角度描繪募資平台的使用現況與潛在挑戰。

一、捐款人使用募資平台狀況

本次研究透過全台民調,調查捐款人透過募資平台贊助公益專案的現況與感受(捐款人調查的詳細介紹詳見連結。


使用率有限,但體驗正向


儘管募資平台的市場總額超過三十億元,有一定的消費規模,但本次調查顯示,僅 7.3% 捐款人曾透過募資平台支持公益專案,募資平台在公益面向的使用仍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使用募資平台的捐款人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不記得自己使用的是哪一個募資平台。捐款人訪談的內容也呼應了這個狀況:


(問:這個平台您記得是什麼嗎?)忘記了耶,我跟你講,它發生的事情是土耳其那次的地震……那我不曉得那個募款的平台是誰,我忘記了。……我就覺得說,我想捐一點錢,我知道有那個平台,我就把錢匯過去了。


雖然未必記得用過的平台名稱,捐款人對於平台的使用體驗,普遍持正向評價。近七成認為透過募資平台贊助公益專案比起一般捐款更吸引人,近八成同意平台上的服務內容與專案報告描述得比一般募款更清楚。


此外,平台抽成與回饋品設計對捐款意願也有影響。超過6成捐款人會因為平台向組織收取手續費而降低贊助意願;在回饋品的部分,半數的捐款人會受到吸引而增加贊助意願,但也有近四成捐款人不會受到吸引,態度相當兩極。

信任程度高,但不黏著於特定平台


整體而言,7 成以上使用者對募資平台持有相當程度的信任,且這樣的信任與對公益團體的信任程度無異。對於捐款人而言,募資平台是贊助公益專案的媒介之一,他們未必黏著於特定平台,卻對平台保持信任。這對募資平台是一大提醒,募資平台該如何成為值得信賴的公益夥伴,對公益專案做出適當的把關,讓捐款人能夠持續放心支持,是募資平台需面對的課題。

二、非營利組織使用募資平台狀況

接下來,我們透過網路問卷調查,調查非營利組織使用募資平台的現況,並探討其中的效益與挑戰。本次調查共回收 237 份有效樣本,其中 97.0% 的組織為自律聯盟盟友。關於填答組織的基本輪廓詳見連結


超過四成組織曾使用募資平台,使用目標主要是尋求新募款管道與新受眾。

調查顯示,有超過四成(44.3%)的組織曾經使用募資平台募款,其中排序第一的使用目標是「為了尋求多元募款管道」,另外「挖掘新捐款人」與「宣傳行銷組織」也是重要的使用目標,然而「改善財務狀況」相對並非主要考量,反映出非營利組織使用募資平台的目的是為了長期的經營目標,而非短期紓困。

選擇平台的考量:規模之外的軟性因素


組織最常使用的募資平台是嘖嘖,其次是挖貝和 FlyingV,這與目前募資平台的市占率一致(CrowdWatch,2024;QSearch, 2024),也呼應了組織以平台規模流量為主要考量的現況:組織選擇募資平台的最主要考量是「平台規模與流量大」,另外部分組織也會因為其他團體的推薦,或平台調性的契合程度,來選擇募資平台。不過,「平台是否發生爭議」是最少組織考量的點,這也顯示組織更以實際的效益來考量平台選擇,而非潛在的爭議風險。

從組織的實際合作經驗來看,「平台理念與組織契合度」往往更深刻地影響了合作感受與成效。當組織開始與平台密切互動後,以下三個面向的契合程度,相當程度決定了合作是否順暢:


1. 議題價值 vs. 募款效益的平衡

平台在議題價值與募款效益之間的平衡取向,會影響組織的合作選擇。其中一家訪談組織分享,他們在選擇合作的募資平台時,觀察到有些平台較著重於募款策略與金額目標:「我覺得他們(某平台)是很有創意,然後也蠻有活力的一群年輕團隊,但是他們給我們的建議主要比較偏向…用哪些策略來盡量讓募資金額衝高…」這樣的建議方向讓他們思考平台與組織的契合度。相對地,另一家組織則表示選擇了某平台,是因為「他們對於募資專案內容跟計畫未來發展比較專注」,認為在調性上更為契合。這顯示組織在選擇平台時,會評估平台是否真正理解並重視議題本身的價值。


2. 行銷策略的理念落差

在行銷策略的執行上,募資平台與非營利組織有時會面臨理念上的落差。為了提升募款成效,部分平台會建議採用較具感染力的敘事手法,但這種方式未必符合組織想傳達議題的初衷。例如另一家組織分享到:

我們之前跟某平台合作,他們都會幫你包裝文案,但寫出來的東西都很像在賣慘,就是我們有多可憐、多需要錢,然後放很感人的圖片…我們其實後來覺得這樣不太對,不是我們想要傳達的東西,但他們會說這樣才有效果,這樣金額才衝得高。…對我們來說那種商業感太重,我們會擔心傷害我們原本的捐款人,或是讓議題變得很扁平,只剩下感動,沒有說明。


募資平台的優點與挑戰:易觸及新受眾,但不易經營長期關係


募資平台最大的優點在於幫助組織觸及到新的受眾,也能幫助部分組織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到行銷知識。有組織分享,藉由與募資平台合作,重新梳理論述,方案內容更容易讓閱聽者理解、引起共鳴,進而達到甚至是超越募資目標;過程中,平台方也會提供專業建議,包含如何追蹤數據、是否調整論述或延長募資時程等。

然而,組織對於募款成效有不同的看法,2 成組織感受到良好的募款成效,但也有超過 3 成的組織認為募款效益不高。實務上,募款成效的影響因素多,如議題本身是否受歡迎,或是群眾的新鮮感等等,都會有所影響。就算募資專案的初期成效好,也未必能一帆風順,與談組織就提到:「第一年大家覺得好新鮮(所以成效很好),第二年、第三年還可以,到第四年再上架,同一套做法已經沒人買單了。

而使用募資平台最大的挑戰在於「抽成比例過高」,由於在募資專案成功後,平台會向組織收取平台服務費,且募資專案經常搭配回饋品,組織要將成本掌握在法定的勸募成本內,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要如何長期經營捐款人的關係,也是許多組織面臨到的挑戰,與談組織也呼應了這樣的看法:「確實不易經營,我們本來以為是可以透過這個,再繼續拿到這些data來經營。(但實際上不行。)」


雖然募資平台能為組織帶來新的受眾,但這些贊助者是否能轉化為組織的長期支持者,仍是一大挑戰。有組織坦言,雖然募資成功接觸到許多新受眾,但後續「沒有策略把他們轉換成長期的支持者」。部分平台鼓勵贊助者持續在平台上支持,而非將支持者導回組織,這也讓組織難以建立直接且長期的捐款人關係。

未使用募資平台的原因:成本與人力的雙重考量

而這些挑戰與限制也反映在組織不使用募資平台的考量中,最主要沒有使用的原因就是「抽成過高」。與談組織清楚呼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是想說第一年當作學習經驗……可是經過討論後,最後沒有做,因為拿走太多。你要下廣告,又要抽成,實際進來的比例太低了。


另外,「沒有餘力使用」也是未使用募資平台的主要原因,非營利組織往往一人身兼多職,即使平台提供顧問協助,實際操作時仍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如寫文案、準備素材、設計回饋品等等。與談組織坦言:「前面很多事都還是我要自己做,那我幹嘛不自己做就好了?

整體來說,組織使用募資平台募款,勢必會付出一定的成本,過程中可能面臨挑戰,最後可能滿載而歸,也可能不如預期。組織是否選擇使用,仍須根據自身狀況與需求,來做出最適合的決策。

三、平台觀點

為了解募資平台的運作邏輯與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方式,我們訪談了台灣主要的三家募資平台,嘖嘖、挖貝及flyingV。三家募資平台的操作形式大致相同,不過關注的重點與運作方式有所不同,也影響了與非營利組織的互動合作。


平台定位與運作模式


三家平台在定位及與公益團體合作方式上,發展出不同的操作邏輯與價值取向:

嘖嘖自我定位為加速器或育成平台,認為平台的價值在於「塑造未來的生活」。在這個理念下,商業專案與公益專案都是形塑未來的一部分。嘖嘖認為,使用者在瀏覽商業專案時,也能看見公益專案,可達到「互相共融共好」的效果。


嘖嘖強調自由市場的核心價值,扮演中介角色,以協助團隊設定合理目標並提供策略建議為主。嘖嘖強調,專案團隊及專案經理就像教練,在陪跑的過程中,讓提案者學到行銷等專業,希望「每個(提案)人都自立自強,可以做得更好」。


挖貝自我定位為全方位顧問型平台,與非營利組織的互動是明確的商業關係,提供全面的統包代操服務,專案合作以募資效益為重要目標。


在公益領域,挖貝認為自己扮演四個角色:提供流量來源與低摩擦服務的「平台角色」、提供專業付費服務的「企劃與行銷單位」、連結企業 CSR/ESG 需求與公益專案的「資源媒合者」,以及未來計畫成立 NPO 協助個人或公益計畫的「NPO 支持者」。


挖貝強調實務導向,認為專業服務需要收費,但收費方式可以彈性調整。例如與企業合作時,由企業承擔費用,讓公益專案募得更多資源。此外,針對特定符合條件的公益及原創團隊,挖貝於2024年導入採取「零平台手續費」政策,不向提案者收取除金流外的任何費用,而是讓贊助者自由選擇是否支付 0% 至 20% 的平台服務費,試圖在平台營運與公益支持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flyingV強調夥伴關係與議題深耕,定位平台是與組織「共同成長的夥伴」,相對更重視議題的社會意義與合作調性的契合度。合作策略以提供建議為主,鼓勵透過討論來決定專案的內容與策略。


flyingV定期設定想要深入發展的社會議題,同時也展現實驗精神,願意與組織共同嘗試新的募資模式與服務內容。例如,在與某組織合作推廣繪本時,FlyingV 主動提議結合線上課程,並一手包辦課程錄製、製作與行銷。這樣的合作模式顯示,flyingV 不只是提供募資平台,更積極參與內容創新。


平台觀察:公益募資的獨特性


從平台的實際營運經驗來看,公益專案在募資平台上呈現出與商業專案不同的特色。


公益贊助者關心什麼?


平台也觀察到,公益贊助者關心的重點與商業專案不同。嘖嘖、挖貝與 flyingV 都發現,公益贊助者特別在意「款項的分配比例」。然而,贊助人「不一定會仔細閱讀所有內容」。


flyingV 指出,公益專案會「強迫組織集中資訊或視覺化資訊」,而這些完整透明的資訊揭露,作用不只是讓贊助者「看懂」,更重要的是建立「可以查證」的信任感。


嘖嘖則觀察到另一個現象:公益贊助者「問問題的樣態比較像是買東西的提問」,顯示即使是公益專案,贊助者仍會用類似消費的心態來理解專案內容,期待清楚的說明與回饋。


定期定額的觀察


嘖嘖與挖貝鼓勵捐款人「留在平台內持續支持」,有助於平台累積穩定的贊助者群體。相對地,FlyingV 在專案完成後,鼓勵支持者「回到組織定期定額捐款」,反映其「協助組織成長」的夥伴定位。


至於對定期定額的觀察,挖貝分享其追蹤贊助者的延續情況,根據他們的觀察,公益專案的定期定額每月約有1,200 萬元的規模,退訂率比商業專案低,顯示這個機制確實為組織帶來穩定的支持。


然而,定期定額也帶來新的挑戰。嘖嘖觀察到,關於定期定額的疑問有增加趨勢,主因是贊助人可能忘記自己曾在平台上設定訂閱,導致扣款時產生疑慮。嘖嘖建議使用平台的組織,可主動在扣款前告知贊助人、透過官方帳號保持聯繫等。這也顯示,雖然定期定額是透過平台進行,但組織仍需將這些贊助者視為需要溝通與經營的對象。


長期經營的共同課題


雖然募資平台能為組織帶來新的受眾,但如何將這些「一次性贊助者」轉化為「長期支持者」,仍是待解的課題。flyingV 對募資專案的看法是「以創新專案吸引新受眾,建立新的溝通管道,轉換為長期捐款人後回到組織原先的捐款管道」,這也反映在其鼓勵贊助者回到組織定期定額捐款的策略上。

這個挑戰涉及平台的角色定位——平台是要成為組織與捐款人之間的「橋樑」,還是「長期的中介者」?不同平台有不同的選擇,也形塑了公益募資生態的多元樣貌。

四、結語:在商業與公益之間,建立可信賴的生態

募資平台身為公益資源與民眾之間的媒介,乘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正如一位捐款人所說:「我覺得透過募資平台,我就比較安心。不然我隨隨便便給一個團體,他如果拿我的個資跑去幹嘛,我也不知道…募資平台可能會先篩選過,我覺得也比較安心。」然而,這份信任也帶來了責任。當平台成為公益生態的重要一環,它的角色就不僅是技術工具的提供者,更需要正視實務中潛藏的挑戰。


資訊揭露的認知落差


由於平台的規範模糊或捐款人認知不足,公益專案在募資平台上潛藏一些挑戰。例如,部分平台的定期定額扣款採取溯及既往的方式,若捐款人信用卡失效後重新填上有效卡號,平台會追溯過去未成功扣款的月份。雖然平台可能已在條款中說明這些機制,但捐款人未必充分理解。訪談組織分享,曾接到捐款人詢問:「這個月怎麼扣這麼多?」才發現平台會往前追溯扣款,這種認知落差容易造成捐款人的困惑與不信任。

此外,募資專案過去主要採「全有全無」機制,也就是若未達設定目標金額,專案將不成立,捐款人也無法成功捐款。然而,近年來有些平台改變規則,讓專案即使在進行中仍可以調整目標金額。這樣的彈性雖然有其實務考量,但若捐款人不清楚規則變動,可能以為專案未達原本目標就會失敗,最後在認知落差下完成贊助。


資訊安全的責任歸處


隨著募資平台處理越來越多捐款人的個人資料與金流資訊,資訊安全也成為組織關注的議題。有組織提到,雖然相信平台有資安防護措施,但「很難去檢視他們的資安程度」。甚至有組織反映,曾有捐款人的銀行發出警示,提醒透過某平台捐款可能有個資外洩風險,建議更換信用卡。

這些資安疑慮不僅影響捐款人的信任,也讓組織擔心若真的發生資料外洩,責任歸屬與賠償機制是否明確。有組織建議,若平台能明確說明規範及責任承擔,將更能讓組織與捐款人安心。


借鏡國際經驗


由於台灣尚未發展出相關法律規範,這樣的灰色地帶經常容易衍生爭議與糾紛,台灣過去也有多起爭議事件,引起巨大的社會輿論(如「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的募資事件)。

國際上已有可見鏡的經驗。2019年,荷蘭發生因捐款平台倒閉導致捐款人資金損失的事件,平台所有者甚至需要賣掉房子來償還款項。基於此,荷蘭的中央籌款事務基金會(Centraal Bureau Fondsenwerving)發展出一套對捐款平台的認證機制(CBF-Erkenning voor Donatieplatforms),針對平台的資訊公開、責任歸屬及募款誠信提出完整規範,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推出認證數位捐款平台的非營利組織監管單位。

台灣目前雖然未有相關的認證組織,然而這樣的制度提供了一個參考,也值得我們思考,募資平台的規範該如何訂定與落實。


邁向更健康的公益募資生態


當捐款人因為「覺得平台比較安心」而選擇透過平台捐款時,這份信任也意味著平台在公益生態圈中扮演的角色,已不僅是技術工具的提供者。如何在商業營運與公益價值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追求效益的同時,也能適度把關專案品質?這些問題不只關乎平台的社會責任,也影響整個公益募款生態的健康發展。

目前台灣的募資平台在審查機制、爭議處理、資訊揭露上的做法各異,反映了不同的經營理念。這樣的多元性提供了選擇空間,但也帶來了捐款人權益保障程度不一的現實。

募資平台為台灣公益生態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也帶來了新的課題。如何建立更明確的規範機制,或許是募資平台、公益組織與監管單位可以共同探索的方向。


註1:由於本篇僅討論募資規則屬於「全有全無」制的平台,因此其他非營利組織常用的平台如 NPO channel、一起夢想、手手公益等等,皆未納入本篇的討論。

註2:根據公益勸募條例,若募款金額在 1 千萬元以下時,勸募成本不得超過募集總額的 15%;若募得超過1,000 萬元,超過部分僅能支出 8%。然而,募資平台抽成 8%,再加上回饋品製作、包裝與寄送費用,整體成本常常逼近法定上限,形成非常大的支出壓力。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自 2020 年起,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捐款行為研究調查,致力於為台灣公益生態圈累積長期且系統性的數據資產。2024 年的調查延續過往研究基礎,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進行了更大規模且更具代表性的調查。本次研究訪問了 3,697 位民眾與 237 家公益組織,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