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捐款?台灣捐款人的六種面貌
2024系列研究|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的新時代對話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自 2020 年起,每兩年進行一次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關係的研究調查。2024 年的研究調查中,我們不再僅以年齡或收入等人口指標來區分捐款人,而是根據台灣人的日常活動、興趣、價值觀,分類出不同生活風格的捐款人。每一類捐款人展現了不同的習性、價值偏好,參與公益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這個發現讓我們重新理解「信任」——它不是單一的標準,而是多元的建構方式,每一種捐款人都有自己信任組織的獨特邏輯。

多元公益參與:六種信任模式
理念實踐者(12.8%)- 追求影響力的理想主義者
他們是公益生態中的「效果主義者」,年捐款額最高(8,557元),代表著台灣公益參與的最前線。這群人多半年輕、高學歷、高收入,平均月收入超過 5 萬,66% 擁有大學以上學歷,是六群中平均收入、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
「我希望…捐款能形成影響政策的力量,而不是被某些利益團體把持。」——受訪者
理念實踐者的特色在於他們對公益成果有明確的期待。他們喜歡有變化、有新鮮感的生活,不喜歡一成不變,這個特質也反映在他們的捐款行為上:他們會持續尋找能產生真實影響的公益專案,並且願意投入時間深度了解組織的工作方式。
67%的理念實踐者會在捐款前查證資訊,49%會在捐款後持續追蹤,是六群中最高度關注公益資訊的群體。他們主要透過社群媒體獲得公益消息(59%),捐款後偏好透過網路社群與公益團體互動(64%)。
對組織而言,理念實踐者既是挑剔的審查者,也是有力的支持者。他們不只捐錢,更期待看到具體的改變與可驗證的成效。
穩健公益人(19.1%)- 生態圈的穩定基石
如果說理念實踐者是公益生態的引路人,那麼穩健公益人就是最可靠的基石。他們是最為年長的一群,多數已婚(69%)並擁有子女(76%),且有宗教信仰(69%)。平均月收入約4萬2千元,36%擁有大學以上學歷。
「捐款的義務,就也是覺得說,自己現在好像也過得還不錯,然後就是如果有多的錢就會捐出去。」——受訪者
穩健公益人將公益參與視為生活責任,他們有理財規劃,很少衝動消費,捐款也是如此。年捐款額8,407元,僅次於理念實踐者,但他們的捐款模式更加穩定持續。
穩健公益人對公益組織有高度信任。他們是最可能因「信任組織」而沒有在捐款後持續追蹤組織的群體。一旦建立信任關係,他們就很少改變,這種穩定性讓他們成為組織最可靠的長期夥伴。
「就讓他們自己自由去使用…他有做善事,然後我也對他比較信任,所以我就也沒有特別的期待…」——受訪者
他們偏好實體捐款(74%只透過實體管道),新聞媒體與親朋好友是他們接觸公益資訊的重要管道。對組織來說,這群人雖然不會頻繁互動,但提供了最穩定的資金來源。
熱切行動派(24.0%)- 最活躍的參與者
熱切行動派是六群中比例最大的一群,也是最樂於捐款的群體,年捐款額7,195元。65%在過去一年曾捐款,是所有群體中比例最高的。他們的平均月收入高(約4萬9千元),54%有大學以上學歷,68%有宗教信仰。
「我覺得我算有期待吧,因為我捐得都是,像馬上它就會有效果,就是都蠻快的…我會捐那種比較看得到的。長期的可能就還好。」——受訪者
熱切行動派最大的特色是「立即見效」的公益實踐。他們重視立即的、具體可見的公益成效,對於長期或抽象的價值較無感。同時,他們容易受到觸動,「對於弱勢報導感到同情」是重要的捐款動機之一。
作為「熱切行動派」,他們更有可能衝動購物,看到喜歡的商品就買,有時也會衝動捐款,事後才查證組織資訊。他們高度依賴現代科技,是最高度使用手機支付工具(Line Pay、街口支付等)捐款的群體,使用率達48%。
「…可是你要為了,我點到這個,我覺得很想捐,我要再去拿出我的信用卡,或是要去匯款,就好麻煩。」——受訪者
他們定期定額捐款比例也是最高的(33%),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可能反映出一旦衝動建立了捐款習慣,便利的定期扣款機制讓他們不需要重複決策。他們最常透過社群媒體獲得公益團體訊息(64%),也是最偏好透過「網路社群」與公益團體互動的群體(66%)。
自我導向者(11.3%)- 偶發的支持者
自我導向者是六類群體中捐款比例與金額偏低的一群,但他們並非沒有捐款意願,而是公益議題並非他們日常關注的核心。
這群人男性比例較高(62%),46% 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平均月收入約 4 萬元。多數沒有宗教信仰(51%),是最少信奉宗教的群體。整體而言,他們是資源有限、重視自由決策與個人節奏的一群人。
「之前被觸動的跟現在被觸動的一定都不一樣。前面有停掉(捐款),就是覺得好像沒有特別的想法,後來沒有感覺,不知道,就忘了…階段不同,被觸動的時機點也不同。所以要打中我捐款,應該蠻難的。」——受訪者
自我導向者強調個人觀點與自主判斷,較不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決策時以自己的喜好為主,較少會「在遇到問題時會尋求親友的意見」。捐款依當下感受決定,缺乏固定的捐款動機。
47% 過去一年曾捐款,年捐款總金額低(6,489元),定期定額比例最低(18%)。他們較少關注公益議題,捐款往往出自於單純的善意,公益參與並非個人的核心價值。捐款意願也受限於財務狀況,「沒有餘力」是主要的未捐款原因。
審慎務實派(19.1%)- 理性的質疑者
審慎務實派是理性、務實、但對身邊人事非常關心的一群人。他們有不錯的教育程度與月收入,58%有大學以上學歷,平均月收入約 4 萬 8 千元,但他們對公益行動十分謹慎。
審慎務實派對社會議題有一定敏感度,但他們質疑公益的實際成效與組織可信度。他們是最可能因「找不到滿意或信任的組織」而選擇不捐款的群體。對公益能否真正改善社會持保留態度,需要看到具體證據才會信任。
「老實說我對於外面的募款那個我都不相信,尤其在街上募款的我非常不相信…我認為他們很多的百分比都拿到行政費用去用,就是說效率很低、使用率很低。」——受訪者
45%過去一年曾捐款,年捐款總金額 6,647 元。他們在捐款前後會查證與追蹤,59%捐款前會查證,41%捐款後持續追蹤,最關心組織的服務內容和正負面報導。
「我以前在地方幫忙(某組織)...是我自己直接拿給他們(受服務者)的。我知道說他們確實有撥款,也真的有給需要的人。…因為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我看到說對,他們是有幫助的。離開之後,我就持續去做(捐款)。」——受訪者
對他們來說,捐款是因為該公益組織真的有幫助到需要的人,這往往需要親身經驗或具體證據來證明。他們支持關懷生活周遭需要協助的人事物,但對大部分公益組織持不信任態度。
安穩淡聞族(13.7%)- 機緣性的參與者
安穩淡聞族是對外界資訊關注較低、注意力主要在家庭的一群人 。他們較為年長,平均年齡僅低於穩健公益人;女性比例較高(58%),67%有一個或以上的子女,60%有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普通,33%有大學以上學歷,是收入最低的群體,平均月收入約 3 萬 5 千元。
「就比如說,我一個朋友正好見面,然後我們本身就聽過這個團體,可是我們沒有動作。正好這個朋友就告訴你,這個有一個活動,你可不可以來支持一下,類似這樣子。」——受訪者
安穩淡聞族較少關注外界環境,如新聞或社會事件,喜歡平穩安定的生活,隨遇而安。他們很少關注公益消息,公益參與並非重要的人生價值,但機緣性高,遇到剛好合適的機會會願意投入公益。
年捐款金額 6,480 元,是六類群體中捐款金額最低的一群。他們是最偏好透過實體管道捐款的群體,也最有可能透過親朋好友得知公益資訊。捐款前後最少查詢追蹤公益內容,41%捐款前會查證,26%捐款後持續追蹤。
信任不是單選題
深入分析這六種捐款人類型,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公益生 態中的「信任」呈現出多元面貌。
理念實踐者追求「專業信任」,需要看到能力與成效的具體證據;穩健公益人依賴「關係信任」,透過長期與組織互動建立穩固信心;熱切行動派重視「體驗信任」,從便利性與即時回饋判斷可信度;審慎務實派要求「證據信任」,必須親眼見證組織的實際作為;自我導向者依賴「感受信任」,更多從內在共鳴與直覺來判斷;安穩淡聞族偏好「熟人信任」,透過社交網絡的推薦建立信心。
這個發現重新定義了「信任」,它不是單一的標準,而有可能是多元的建構方式。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自 2020 年起,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捐款行為研究調查,致力於為台灣公益生態圈累積長期且系統性的數據資產。2024 年的調查延續過往研究基礎,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進行了更大規模且更具代表性的調查。本次研究訪問了 3,697 位民眾與 237 家公益組織,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